close
曾經在台北一家國中(大陸稱「初中」)英文補習班擔任教師,遇到幾個十四、五歲的學生對著我說:「老師,你說話好像中國人喔!」當下,我著實愣了一下,在心中暗忖著:「難道我們不是中國人嗎?」 許多大陸的朋友,也許便會將上述這類學生冠以「台獨份子」的名號。然而,他們當中不少人卻自認是反對台獨的,他們大都在統獨傾向調查中聲稱主張「維持現狀」。細究其國家認同,這類人對「中華民國」自是當然接受,但他們心中的「中華民國」是與「台灣」劃上等號的。在他們的邏輯中,由於中華民國等於台灣,中華民國國民與台灣人就成了一個概念,「中國人」便是非本國的外國人了。 這種不追求「法理獨立」、卻自我想像「台灣」已成為一個名叫「中華民國」的國家的意識,因與追求「法理獨立」的「台獨意識」有所不同,故宜另稱之為「獨台意識」。1990年代以來,李登輝為鬥爭國民黨內所謂「非主流派」而炒作「中華民國在台灣」的「獨台」論述,繼而有2000年後陳水扁為贏得選舉進行的假台獨、真法西斯運動(對內部泛藍的攻擊重於外部中共,對「去中國化」的在意更甚於法理獨立),台灣社會在二十年間已瀰漫一片「獨台意識」。1987年台灣解嚴後出生的一代,幾乎成了「獨台意識」的最佳代言人。 目前兩岸ECFA已然簽署,兩岸的談判進程必然從經濟領域走入政治領域。事實上,兩岸間的事務沒有一項不是政治,差別只在其政治成份的高低不同而已。由於兩岸關係的政治定位始終未獲解決,兩岸間的政治互信就變成左右兩岸談判進程的關鍵,而在台北的大陸政策必將深受內部政治影響的大前提下,「獨台意識」這股台灣政治中盛行的意識型態就成了至關重要的因素。 「獨台意識」有其對兩岸政治互信正面作用的部分:它將促使中共更加顧全台北在意的「對等與尊嚴」,「大陸、台灣同屬一個中國」說辭的提出就是一例。然而,「獨台意識」可能使得台灣只思及自己的願景,而不願創造兩岸共同的願景,對兩岸走入高階政治的談判產生阻礙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:「獨台意識」容易使得台灣與大陸進行「意氣之爭」,為掩飾因權力不對稱而生的自卑感,反而展現出一種輕視大陸的自傲,而對大陸的現況產生不正確的認識。
更令人擔憂的是,兩岸同時出現了一批法西斯的激憤之士。台灣的「獨台意識」與對岸盛行的「愛國主義」,其實都蘊含了危險的法西斯成份。台灣不少人總愛刻意在大陸人面前強調自由與民主,動輒將大陸的政治禁忌話題掛在嘴邊(有些在大陸根本也稱不上「禁忌」),以此來滿足內心的「尊嚴」,其實不過顯露了低俗的自大與無知。
大陸亦有對歷史了解不清、心胸狹窄的「憤青」,每每在台灣選手於國際賽事中持中華民國國旗領獎時,粗暴地將選手身上的國旗扯下,將所有關於中華民國的符號視為「台獨分裂勢力」,嚴重地破壞兩岸人民的感情。海峽兩岸本屬一個民族,因為上世紀國共兩黨的對立而變得相互仇視,至今跳脫不出民粹法西斯的糾葛,實為中國人千百年來最大的悲劇。
從台灣方面觀之,深層的問題在於朝野對「台獨」的曖昧態度。許多人或許以為,主張「中華民國在台澎金馬獨立,和中國大陸是兩個不同的國家」,並不能算是「台獨」,只是「維持現狀」而已。但「分裂」與「分治」概念不同,無論從《中華民國憲法》或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》來看,中國的主權與領土都從未「分裂」,僅是因「分治」造成「國家尚未統一」而已。
有學者以「主權在民」觀點出發,認為《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》已將中華民國主權侷限於台灣地區人民,因此台灣人民可跳脫原先憲法「一中」的架構,自決與「中華人民共和國」發展怎樣的關係,「統一」不能是唯一選項。筆者無意在此進行憲政辯論,只想提出一個擺在眼前的現實:「台獨」也好,「獨台也罷」,任何改變「一中」架構的嘗試就是破壞「領土與主權的完整」,就是中共界定「對台動武」的時機。台灣朝野既不敢真正落實「法理獨立」,卻又礙於民粹政治屈從於「中華民國等於台灣」此等似是而非、自欺欺人的論調。長久以往,傾向「獨立」的論述似乎成了「政治正確」,而主張「統一」的就是「叛國」。這種不健康的思想氣氛,嚴重壓抑了台灣人民理性研究「統一條件」的機會。
從大陸方面觀之,深層的問題則在於中共始終不願意「正視」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。早期中共視在台灣的中華民國為「死亡政權」,認為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既已成立,中華民國便已遭推翻而滅亡;1979年發表「告台灣同胞書」之後,則趨向將台灣視為「地方政府」,強調中央政府在北京,但允許台灣在國家統一後設為特區。中共在取得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後,為穩固自身「中國正統」的地位,對「中華民國」的打壓可謂無所不用其極,而中華民國政府為參與國際社會,只得改用「中華台北」、「台灣」、「台澎金馬」等名稱。
1994年,台北陸委會發表《台海兩岸關係說明書》,宣稱「中華民國政府不再在國際上與中共競爭『中國代表權』」,台北不再在意自己是否為「中國」,反而更樂於被世界認作是「台灣」,以凸顯自身獨立於中共/中國之外。中共對中華民國的打壓,給予了主張「台灣正名」者看似合理的藉口:「既然『中華民國』走不出去,乾脆以『台灣』取而代之。」舊版「一中三段論」將一個中國與「中華人民共和國」劃上等號的說法,更造成了極大的後遺症:如果認同中國等於認同中共,那麼絕大多數的台灣人都無法接受,「一個中國」便很容易成為毒蛇猛獸。
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章念馳日前發表《中國必將走向最終統一──評曹興誠的〈兩岸和平共處法〉》一文,呼籲中共應正視「中華民國」、創造條件解決「中華民國」的難題,便是一個十分正確的態度。須知:「中國」在台北的代表就是「中華民國」,打壓中華民國,也等於為「台獨」勢力製造氣燄。
主流的「獨台意識」始終無法轉變成「台獨意識」的原因,在於台灣人民十分務實,要他們真的為台獨拋頭顱、灑熱血,顯然是做不到。說到底,台灣人不像東南亞某些國家的人民那麼激情,動輒聚眾示威,傳統儒家溫良敦厚的性情仍是多數台灣人的性格。再者,台灣文化與大陸系出同源,生活習慣相近,又沒有種族、宗教的差異,實在很難要台灣人視大陸人為外族。儘管如此,台灣人認同自身為「中國人」的比例卻也不高。「獨台意識」有其可塑性。它既可能傾向於期待大陸逐漸變化,而使統一水到渠成;亦可能傾向於永遠維持現狀,與對岸「中國」和平相處。2009年正值兩岸分治一甲子,台灣《遠見雜誌》一份《兩岸民眾互看價值觀關鍵調查》發現:台灣人看大陸是生意夥伴,大陸人看台灣則是家人親戚。這就有如中美兩國可以是「戰略夥伴關係」,但彼此絕對具有「你我之分」、互認「不是一家人」。如此看來,台灣社會的「獨台意識」正引領台灣人傾向永遠維持現狀。對於此一趨勢,支持國家統一的有識之士不可不慎察之。
「獨台意識」對兩岸政治互信而言,正是「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」。北京的執政者不妨想想:「寄希望於台灣人民,更寄希望於大陸當局。」正如台灣大學教授張麟徵所建議:大陸政府若能與人民齊心協力的努力,把大陸建設好,使大陸對於台灣、乃至於全世界都散發一種「致命的吸引力」,則統一終究是「水到渠成」,又何須害怕務實的台灣人不靠過去呢?(2010年香港「全球華僑華人促進中國和平統一大會」會議論文)
●NOWnews「今日論壇」徵稿區→http://www.nownews.com/write/
●來稿或參與討論的文章也可寄至public@nownews.com
(●作者卜正,本名王炳忠,1987年出生的解嚴後一代,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,現就讀政治大學外交系碩士班國際關係組。部落格:http://blog.udn.com/puchenwang。FB粉絲專頁:王炳忠塢堡論劍個人網站www.puchen.why3s.net。本文為NOWnews網友投稿,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。)
文章來源: NOWnews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